账号:
密码:
撸书斋 > 其他 > 穿到明朝考科举 > 穿到明朝考科举 第189节
  二张怅惘了几天。
  但在他们收拾行李准备出门时,崔老师给二人送来了和《少年锦衣卫》里一模一样的衣裳、马具和剑鞘,还有一匣印着他们兄弟形象的采访记录本。他们顿时又高兴起来,亲自把新衣裳装进藤筐,宝剑换上新鞘佩在腰间,揣着采访本踏上了征程。
  两位国舅亲自到边关劳军了。
  安顺伯接到朝中消息,心跳登时加快,恨不能把这消息打回去。他可知道这两位国舅有多受皇后宠爱,万一有间谍听说他们来到边关,趁机袭城,绑了他们,他偌大的年纪可承受不起!
  幸好他营里的王千户与那两位国舅有旧,安顺伯与几位将军、镇守太监商议后,便把他调回城时,先看顾国舅。
  王大公子二话不说,担起了贴身护卫国舅的重任。这仨人旧有些师徒之谊,爱好也一致,场面事办完之后,就都换了连环画里的服色,带着亲随,雄纠纠气昂昂地到营里采访。
  边军们不知道国舅是谁,却都听说过两位聪明俊秀、擅长断案、铁面无私的少年锦衣卫大张指挥和小张指挥。他们俩在连环画里还是世外高人的弟子,不少将士真把他们当成小神仙供着,无论他们问什么,都老老实实地回答,绝无半点儿隐瞒的。
  就是在杀敌数量上略有些夸张。
  他们身边的同袍就不客气地捅出实数,笑话对方自夸,还把同伴们平常训练时失手被罚的蠢事都翻了出来。众人围在国舅们身旁边讲边笑,引得国舅和来劳军的官员、太监们也不禁笑起来,气氛一派热烈。
  虽然国舅们没上台演一段断案的小品,慰问的效果也是相当好。
  张鹤龄与张延龄各取了一本印着自己画像的彩笺本,拿铅笔飞快记录着,不时追问几句,把采访导入更深处。那些营兵们看着他们的本子和字迹,羡慕地说:“两位指挥这本子真好看,原该是写圣人文章的本子,竟写我们这些当兵的事,可惜了。”
  王项祯颇为自豪地说:“两位指挥的老师可是状元,人家写什么都是好文章,你们不懂的就别乱说!”
  两位指挥的师父不是世外高人吗,怎么又是状元?难道这年头的状元不是会打仗就得会断案,文弱书生都不够格了?
  士兵们议论纷纷,暗自把崔状元想成了个老神仙。京里来的萧御史却知道两位国舅早年拜了崔学士为师,实则文学平平,也没从老师那儿学过些什么。
  但他为何一定要当外戚的老师呢?
  张家当了外戚之后,崔学士其实也该学王守溪公,和他们断交的,可他却仍然担着二张老师的名号,与张国丈也常有来往。
  朝中众正议论起来,都觉着他别处都好,唯独结交外戚这点有伤他的清名。原来还有说他不该与锦衣卫同知交情过厚的,如今大伙儿多有偷着看锦衣卫书的,也就不怎么好意思说他了。
  萧御史出神地想了一会儿,正欲离开,却听到身后传来小国舅低迷的声音:“我们本来也想出关杀敌,报效圣上,无奈出来前叫老师考校了一回武艺,俩人加起来也打不过他。老师嫌我们武艺不精,就不许我们上阵杀敌了。”
  萧御史脚下一歪,险些撞到墙上,扶着墙缓了会儿才低着头离开。
  难不成他们一直以来都想错了,崔学士教国舅们的本来就不是文章经义,而是武艺?
  若早个一两年有人跟他说这种话,他得提着《科举笔记》把那人打回去,可自从王状元抡着刀上了战场,跟着杨副宪把套贼打退三十里……他不禁写信回京,跟都察院的同僚们分享了这个消息。
  山海关离京城极近,他的信虽然是叫自家人捎回去的,没有急递铺的效率,但半个月后也就传遍了同僚、同年、诗友的圈子。
  翰林院老父殴子、同僚救场的惊险故事没人好意思传出去,因此都察院的人还不知道状元们的武力,说起此事,都怀疑这是国舅讲的笑话。
  不是笑话,就是国舅们不能上阵,随便找的借口,不然崔学士一个文人,怎么能打得动两个素习骑射、武艺的国舅呢?
  他们以己推人,不必说打国舅,就是同僚们一样的文人也打不动俩啊。
  萧柯的同年,兵科给事中杨升淡淡笑着,颇有经验的说:“必是假的!崔学士是国朝最年少的状元,人生得又风流,印着他名字的书又卖得到处都是,百姓们耳熟能详,可不就爱往他身上编故事?
  “我不久前还听说老家出了个骗子,冒名是崔学士和崔美人的女儿,拿着些画得不像样的劣图到处骗钱。因她合伙儿的看过《戚致远公文集》,编得逼真,大令都险些给她们骗了。亏得本地知府就是从前当过迁安县令的戚致远公,听说此事,当场就识破了她,叫人捉上堂一审,果然是假的!”
  第297章
  崔学士与崔美人的女儿?
  前些年的骗子还只是冒充崔美人行骗, 现在竟胆子愈大, 敢牵扯朝廷命官了!这样的骗子就该重抓重罚,不许赎刑, 叫他们以后不敢再行骗!
  众人议论纷纷, 倒有几个年少的御史、给事中悄声问他:“那崔美人究竟是什么人, 这些年也不曾见她现身过,也没再见过她的亲笔画儿。仿佛是大风刮出来这么个人, 一转眼又给刮得云里雾里, 找不着了。”
  杨升也感叹:“咱们翰林院里原来也有迁安来的前辈,可惜到外省巡按, 传信不大方便了。纵是方便, 你好意思千里迢迢写信问一个两不相关的美人吗?哪怕问了, 人家也不一定肯答。”
  他家里兄弟传信来时,也只说戚知府一眼就断定那女子是骗子,叫人顺藤摸瓜抓来了同伙,却不知道他是怎么认出来的。
  “那骗子供述说是看过《戚志远公文集》, 才自称是崔学士与崔美人之女, 若有人看这书, 倒可以拿来印证一下。”
  当即便有一名给事中说:“这个我看过,京郊的状元藏书馆就有,但里面没讲到崔美人的来历吧”
  状元馆里有几个专门的游记架,一般读书人看得少,但只要到那架子前找一圈,一打眼就能看见戚致远公文集, 因为那本书的书封与平常的线装不同,是套了个整张画儿的彩印皮的。
  就是里面的人物都是些官宦乡绅,不似那些印俊男美女的那么招人。
  他回忆了一下,含着些疑惑问道:“戚公文集里也只写了崔学士少年时曾把先母陪嫁的书坊租给过别人,后来人走了,他就把书坊捐给县里建了藏书馆,并未提过那人的身份。怎么这么多人言之凿凿地说那是个崔美人儿?这名字是哪儿传出来的?”
  不会因为崔学士姓崔,租过他家书坊的人就给改姓崔了吧?
  一位滦州籍的御史笑道:“不然,是崔美人这名字先传出来的,那时崔大人还是个白身哩。我们永平人都知道,最早印彩图书的是致荣书坊——就是崔太夫人陪嫁的书坊,他家印的画笺当时就叫崔美人笺。后来书坊叫崔大人捐了改做藏书馆,居安斋用了他家的工匠,就改打出自家的名号了。”
  不过自打居安斋印出了精装版《六才子点评三国》,连着又出《锦衣卫》《科举笔记》这样名满天下的好书,早前致荣书坊出的《联芳录》、简装《三国》都叫比得没人看了。他们北直隶人都不大提崔美人,南人怎么倒似比他知道的还多似的?
  南京国子监出身的御史顾潜道:“还不是那些仿印彩版书的小书局,为了卖书,都说自己是崔美人正宗传人。后来居安斋在南京开分店,举报了许多假托崔美人之名的骗子,还在店门外挂着大招牌,叫人不要上当……自他们开店之后,江南清静了好些。”
  只是自打唐寅写了那篇点评崔美人画派的文章后,崔美人名声重叫人提起,就又有新骗子冒出来了。
  “虽说后来他又给那画派改叫了个‘写照派’,可写照派毕竟不如崔美人好听,亦没个来处,不好流传。便是文衡山、沈白石与人论画时,也常常失口说崔美人云云。”
  众人都说:“写照派这名字起得的确古怪,还不如叫居安派,毕竟就是居安斋画这种逼真如镜中照影的画儿画得最好。”
  泰西人的油画也有些写照派的风彩,不过那油画只合远看,近看便粗糙,不如写照派的画线条细腻,适合捧在手中把玩。
  而且那些泰西人画中的女子衣着暴露,也不是能搁在墙上见人的。不似写照派,还有些草木花卉、清供玩器的雅画,纵是画英雄仕女们,也都衣着楚楚,气度娴雅,摆在室内不低主人的身份。
  想起泰西,杨升就想起了马上要扬帆出海的间谍团,担忧地说:“月底船队就要从天津出海,咱们院里史右宪、陈御史、张给事中也要跟去。这一去万里汪洋,我等同事一场,也该送些东西。”
  他在万安寺求了几卷开过光的心经,都是真正清竹堂印的,花了他两个多月的俸禄才请回来的,想来定能保佑海船平安而回。
  不光他有这心,还有人请了佛像、观音像、三清像、天后娘娘像……都是清竹堂印的正品,宝相庄严,在佛寺里受过香火,格外灵妙的。
  众人数着数着,不禁又论起了清竹堂与居安斋风格异同。
  给事中华昹却矫然不群,冷笑道:“崔学士上表奏了个召贤,朝廷里就忙着召贤,也不管召来的是什么国的什么人;崔学士又说了个要出海,也不知要去什么地方,就把咱们右宪都支出去了……
  “出海若真是好事,那两位国舅怎么早就上表要跟船出海,临上船之前忙忙地又转道去了边关?”
  杨升欲拿萧柯的信答他,想想又放下了,淡淡道:“出海是朝廷诸公廷议的,不是你想的那般,谁提一句就能成事的。何况召贤、求良种二事成果斐然,有目共睹,岂是谁随口一说便能诋毁的?”
  他是弘治六年进士,比华昹早一科入朝,资历压得住人,态度自然也压得住人:“国舅既不曾妨害出海,也不曾贪夺军功,思济也不必盯着他们不放。”
  不贪功,又为何要去刚刚战胜小王子的山海卫,而不去战事较少的辽东?
  张皇后独宠后宫,两位国舅出入不禁,难道不曾被弹劾过?不过是后来居安斋出了两本连环画,把他们捧成了清廉正直、会断案的人物,外头议论的声音才渐消。
  那连环画儿还不是他们的老师崔学士找人写的、印的?
  居安斋店主是崔家养子放良,那店根本就还是崔家的;祝枝山、唐寅两人也都是在他家里读书中试的,虽无师徒之名,也有教导之情,可不就按着他的心意写书么?
  这简直就是结党!
  他看中的人养在家里,说是读书,实则他有个做阁老的老师,怎么不能让人中举?弘治十二年唐寅在他家里应考,那年也正是李次辅做的考官,他们师徒之间说不定早传递过题目了!
  华昹满腹义愤,散值后推了同僚的酒会,打马离开都察院,去了一趟居安斋。
  书斋内外仍挤着那么多人,街对面开着清茶铺子,有不少卖吃食的来往。他闲着时也会过来买本书,边喝茶边看,消磨到晚饭时再回家,但今日看见这书斋和茶铺,他却觉不出平常那种舒适感,只有一肚子郁气。
  他买了些茶水点心,看着门外贴着的新锦衣卫宣传海报,心中忽然闪过一个念头——驱逐鞑贼的是边军,这居安斋的书里却画的是锦衣卫,岂不是故意蒙蔽世人,窃取真正杀敌将领的功劳?
  他平素只买《农经》,不大看《锦衣卫》系列,如今为了用它,也不得不咬咬牙买几本有失他御史身份的闲书了!
  华昹摸出几块碎银,叫帮闲的替他排队买书回来,自己坐在铺子里看了起来。
  新版《锦衣卫》虽换了作者,文风倒和前两套一致,故事里的角色也一脉相承:十四千户英雄善战,谢镇抚足智多谋,只不过因为要潜入贼虏老巢,精通外语的崔翰林没能再出场。
  这个崔翰林,明晃晃的就是当今翰林院那位崔学士么!如此公然讨好锦衣卫,连张遮羞的面纱都不披,也不知天子与诸位阁老都看他什么好,连年地提拔,这才回朝几年就升至侍讲学士兼右春坊右谕德了!
  华昹撇了撇嘴,接着看了下去。
  第一本就是父子双状元的王御史带兵追杀虏寇,鲜血飞溅,人头滚滚,比起前作的战斗场面更凌厉真实,也和他看过的那篇邸报重合了起来。
  比邸报中的寥寥数语,画中的场面更让人如临其境,真切感受到这场大胜的快意。而在这场战斗后,就是谢镇抚带着十四所千户出关探查国宝的故事。
  塞外的风沙、干旱、荒滩、绿洲……与大明和海上完全不同的风景,已是先声夺人,叫他移不开视线。谢镇抚和十四千户凭着树木年轮、天上星斗在沙漠中寻路,却意外发现贼虏埋在沙漠中的火炭堆、兽骨等物,确定了贼虏逃窜的方向。
  他们终于追上了正在逐水草而迁居的北蛮王庭,却被小王子手下平章发现,率大军于茫茫大漠中追杀十五人。
  他刚看到驯象所姚千户与安千户逃到进关贩马羊的西番队伍里,安千户从他们的大车里翻到一套胡姬的舞衣,要与姚千户假扮夫妻,那本连环画居然就到头了!
  下面没有了!
  新刊要等小半个月才出!
  岂有此理!凭什么是与姚千户扮夫妻,李千户温文儒雅、王千户风流多情,都跟安千户扮的美人儿更相衬吧!
  小二见他一副要掀桌的样子,连忙劝他:“大人消消气,不就是连环画看完了么,还有别的啊!居安斋还有新出的《每日农经》,翰林院费修撰写的辣椒立体栽培法,只要在家搭个花架子,再小的院子也能种辣椒。书后还附了食谱,小店按着做了些麻辣花生、花生川炒鸡,大人可要尝尝?”
  尝什么尝!气都气饱了!
  不对,他不是来看连环画的,他是来看崔燮结党营私、用连环画颠倒时事、为锦衣卫窃取英雄名望的奸行的!
  华给事中愤愤然抱着书回家,闭关写了数日弹章。
  他要弹劾崔燮以朝廷命官之尊亲自经营书店,并为和锦衣卫指挥同知谢瑛的私谊颠倒边关战事,叫人在锦衣卫连环画中将平虏之功加在谢瑛身上!
  他要弹劾崔燮结党营私,崔家常有朝廷官员出入,与朝中多名要员常有礼品来往!
  他还要劾崔燮立身不够端正,以至外间屡有他与某崔氏女有私,至有私生女的传闻!
  作者有话要说: 华昹,就是弘治十二年挑起唐伯虎舞弊案的那个给事中,这回符合历史,把他弄下去
  第298章
  七月初, 大明第一队访问欧罗巴的半使者半间谍兼旅游团终于启程了。
  有两名年长有地位的传教士作导游, 领队的文官以都察院右都御使史琳为首,主管察验器械的是兵部叶、于二主事, 监军则是司礼监秦雍。随行翻译有国子监译字生十五人、北京武学校幼军三十人, 由锦衣卫指挥叶广带队, 姚、徐、王三位千户率二百锦衣卫随行保护。
  另外有三十余名海商,十余名阿拉伯、葡萄牙水手, 数百名有海战经验的闽越水军, 都已乘上了新造的福船、广船、沙船,在天津的出海码头等待他们。
  满朝文武在太子太保、英国公张懋与三位阁老引领下相送到京郊外十里, 与众人洒泪而别。
  海路漫漫, 风浪重重, 欧罗巴亦不是什么太平详和的地方,这一去不知海船几时得还,只愿众人好自珍重,平安归来。
  这场大事完毕, 朝廷上下的心绪还没平复下来, 户科给事中华昶便上了一道表章弹劾翰林院侍讲学士崔燮亲自经商敛财、刻意结交锦衣卫与朝中重臣、私通乐妇致有私生女, 不配为讲官。
  弹章递到中枢,李阁老便涨红了脸,义愤填膺地说:“什么崔美人、私生女,我这弟子若肯娶妻生子,我没有女儿嫁他么!还说什将边军功劳附会在锦衣卫身上……何曾有这等事!锦衣卫第三部 的剧情与如今的战事根本是全然不同!”
  刘阁老重重看了他一眼:知道锦衣卫的稿子是你们写的,但在宫里动静小点儿, 别那么激动,没看见程学士都吓着了么。
  谢阁老也有些坐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