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讲,你那种写法,除非撞大运拿大奖,否则能卖出去几本?我陈家祖上没积那种德。还是说,出版社卖书时,得在书腰写上“陈金生独子力作”几个大字来贴金?
她讲,你想成名不如去混娱乐圈。
真的有经纪公司找上门,他们冷笑着讲,你要认清形势,看看现在还是不是港娱的天下。
……
他们都是谁?子夜看不清。
但他又感受到那种感觉,蛆虫一线一线沿着手臂爬上来,睁着眼,可以看到自己从手指开始腐烂。他试图消除麻痹感,在胳膊上无意识地抓挠出血痕。
他嫌弃地讲,你该不是有精神病。
她谄媚地讲,你别拿自残要挟爹地,没有好处。
……
消失了很久的十四岁记忆忽然涌上,又顷刻如潮水一样消退。
他浮在昏黄的光里,听到一个清亮的声音——
哥哥。
子夜猝然醒了过来,密密实实地出了身汗。
谭天明递来餐纸,随口问道,“你这一次停药多久了。”
子夜翻出车上的pad看了眼时间,答道,“八个月。”随意解锁pad,点按登陆了什么。
谭天明脸垂在双手间,片刻之后问,“挺稳定了。最近一次复查什么时候?”
“下月八日。”子夜答了一句,搁下pad,推开车门。
谭天明问,“去哪?”
子夜没有答。
谭天明这才想起望向车窗外。全家还亮着灯牌,隔壁楼就是陈纵的公寓。子夜正朝她之前下车的方向大步走去。
*
陈纵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找手机。图书编辑的q|q消息不断地弹出,在向她报喜。
编辑讲:“每十分钟就多二百四十册。”
编辑又讲:“这个销量还在涨。”
陈纵拾起桌上摞好的一叠a4纸,到手机灯下仔细看了看。这是她统计的《借月》店铺汇总。
她将excel表和a4纸的内容一齐拍照发给编辑:“你可以顺便帮我看看,我这个汇总做得对不对?”
编辑发了个哈哈表情:“这个我也在看。因为网上的事,两本书算是一定程度的捆绑了。陈老师路人缘好,很多人更买借月的帐。所以我对比了一下,差不多销量有三比一这样。”
陈纵讲:“好。”
她亢奋到几乎没有功夫去开灯。
趴在床上,手机不停地刷新每个平台的销量。
她想起托雷德看完她的cv后问她,为什么一定要指导《借月》这本书。它体量小,不足以成剧。拍电影,一定是艺术片。新导演拍艺术片,很容易一部接一部的赔。我见过太多例子,没有人受得了这件事。
陈纵回答说,如果一定要做一点改编来使它叫座,这世上只有我可以。如果一定要将瑰丽文字转化成同类电影语言来使它叫好,这世上也只有我。如果我一生只能做成一件事,那我就做这一件好了。
她忘记哪个时报说的来着?说陈金生的成功,是时运铸就的。不可忽略的文学性,深入人心的国民度,正赶上电影业蓬勃,四小龙崛起。所以他的成功,是不可复制的。
呵。
时运不济,她便要生造出一个时运来。陈先生,你给我看好了。
《山上雪》的消息连进两条。
编辑老师:“社审快通过了,如果让你写一句扉页寄语,你要给新版读者写一句什么?”
编辑老师:“我擦擦擦擦擦!这十分钟销量暴涨到九百册,发生了什么?”
陈纵手机嘀了一下,显示有特别关注人发布微博。
她一边拾起手机解锁查看,一边仔细想了想,在q|q留言框打字输入,将一行扉页寄语发送给编辑老师。
“你看现在的她,就是他本该成为的自己。”
你看现在的陈纵,就是子夜本该成为的子夜。
*
谭天明坐进副驾驶室,本想发消息问问子夜,要不要在楼下等他。刚拾起手机,忽然弹出一条微博特别关注提醒。
@陈子夜微博发布了新微博。
谭天明愣了一下,瞬间涌进上百条微信消息,几乎都在说同一件事。
陈子夜在干什么?!
谭天明心有所感,颤抖地点开微博提示。
页面直接跳转到微博正文。
那是一张影印的旧照片。
少年少女坐在低矮的屋檐下,一人手捧半只硕大的西瓜,两人都黏了半张脸的汁水,却眉开眼笑,一团明媚。
女孩弯弯的笑眼看向镜头。
男孩低垂的眉眼望着女孩。
没有任何文字描述,却早已胜过一切一切一切。
第23章 子夜
邱娥华这辈子有过两个男人, 两个男人都姓陈。
她从小靓丽到大,读书成绩好, 会唱歌跳舞弹琴,是当地知名的“女明星”。
那时的男朋友陈自强跟她是同班同学,生得英俊潇洒。两人拍拖,人人都赞是街头一道风景。
但美人志在远方。受港片港剧和改革开放的影响,那几年大量的年轻人涌向香港去打工。邱娥华便也成为其中之一,大学一年级暑假南下去了香港旅游后,便再也没有回来。她报名港姐落选, 却因祸得福,被一位阔佬看上。
这位年方五十五岁的阔佬也姓陈, 叫陈金生,比邱娥华整整大了三轮。陈金生彼时已经是两岸家喻户晓的文学巨匠,邱娥华拜倒于他的才华与地位, 顺理成章留下来和他结了婚。
陈自强第二年复读考上军校, 毕业后分到金城附近的军区, 经人介绍和一位教数学的女老师杨芳结了婚。虽不及邱娥华美,却颇善解人意。两人婚后一如婚前,如胶似漆了七八年,直至杨芳因肺癌转移离世。
陈自强做了四五年鳏夫, 忽然又和邱娥华取得了联系。那一年邱娥华父亲重病, 她说暑假想回家来看看,顺便看看陈自强。结果她父亲没有撑到夏天。邱娥华来不及见上最后一面,回家去乡下送了葬,守了灵, 便辗转到了金城。
那一年陈纵十二岁。那天陈纵去市里参加文艺汇演,穿得红彤彤, 画了过分成熟的夸张浓妆,跳一支改|革春风吹满地的红|歌,逗得市里领导眉开眼笑。那天爸爸本来说好开车来接她,最后却没来,打电话给老师,叫她搭舞蹈队的小巴车一起回来。
小巴车将她放在小院外的巷子口。陈纵睡得好熟,浓妆糊了满脸。老师拍拍她的脸颊,说陈纵到了,将她叫醒。又拉着她的小手,将她领下车,领到一早侯在巷子口的爸爸手头。
爸爸那天特别开心,嘴合都合不拢。神秘兮兮地讲,“乖乖,爸爸给你带了礼物回来。你猜是什么?一会儿看到,不要高兴得跳起来!”
陈纵就这么满腹狐疑,又满心期待地,被爸爸领进那间小院,领进角落里自己小小的卧室门口,便轻轻松开她的手。
屋里没有电灯。一盏摇曳昏暗的钨丝灯光下,自己铺了卡通图案粉被的窄小床上,蜷缩着睡熟了一个干净剔透的少年。陈纵安静地自动地走上前,走到她的小床边。他一定在做噩梦,陈纵心想,不然不会睡着了,还将眉头皱得这样紧。
爸爸在身后和一位陌生女士交头接耳。
“她一直想要有个哥哥。”爸爸小声同旁人解释。
陈纵嘘声。呵斥身后大人,“不要吵到哥哥睡觉。”
两人装作被她吓到,点点头,轻轻笑起来。
陈纵小手拨开他因汗湿了浸润了黏在额上的鬓发,以便看清他的脸。看来看去,左右看不出个稀奇。只好试着轻轻叫了声,“哥哥。”
那一声出口,她看见他耳朵连接鬓角的肌肉带动洁净肌肤下的血管轻微地一动。陈纵才发现他很白,白到有一种近乎透明的脆弱。她看得入神,许久许久,视线稍作移动,陡然对上一双黑白分明的眼,方才知道他在看自己,不知他何时醒来,不知看了多久。陈纵莫名心跳如鼓。那双眼中,有震愕,有防备,有不解,有困惑……种种情绪,十二岁的陈纵读不懂,她只管好奇地看他,好像看着橱窗里觊觎好久的昂贵礼物终于来到自己礼物盒中,那般移不开视线。
爸爸的声音就在那时从身后响起,“哥哥名作子夜。”
子夜,陈子夜。
听起来平平无奇,也没什么特别。
陈纵读懂这个名字的过程,也颇有一点“少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的意味。
班里有很多同学,名字也是这个格式。张子国,许子山,赵子棋……每一个都不稀奇,既不聪明,又不好看。还有隔壁班一个漂亮女生,叫罗子韵。所有人都说她是校花,陈纵喜欢过的两个男同学都喜欢她,于是陈纵就更不喜欢这个类型的名字。
别人不都说他爸爸是个大文豪?
大文豪,怎么也这样俗气。
还不如白小婷私底下给她们两取的白冰蝶和陈羽泪好听——陈纵起初这样批驳他的姓名。
后来有一天,陈纵半夜看完电视,十二点穿过院子去厕所放水回来,立在院中望着夜半时分天上无风无月的天空,忽然有如电视主角顿悟绝世神功一样顿悟了哥哥的名字。
原来“子”不是个毫无意义的字眼,也不是为了二字名冒充三字的矫饰,更不是从姓到名过渡句。不是陈、子、夜这样断句方式,而是陈、子夜。子夜两个字,本身有它的意义。
陈纵翻阅字典,立在院中摇头晃脑,大作总结,“子夜是最深的夜。”逗得刚散场麻将和牌局路过的叔叔阿姨大笑不止。
再往后,等迈入高中,老师说,“茅盾代表作《子夜》。”
几乎全班女生都埋下头窃窃笑,谁不认识陈子夜?原来读文学经典,才能大大方方念出他的名字。
而那时,陈纵也深以为然,觉得子夜也像一本晦涩的书,好难懂。她昼夜不休地去参阅,也都好难懂。
她那时哪里知道,这本书她艰难读到二十四岁,方能勉强启蒙。
白小婷第一次见过子夜之后,天天都在她面前提子夜,讲得陈纵不胜其烦。
“你哥哥真好看。”她一眼相中他的脸,“气质更绝。”还有气质。白小婷那一阵沉迷仙侠剧,想不明白:“搞不懂一个现代人身上,怎么会有一种谪仙的气质。”
后来她们才学到一个词,叫作古典。
陈纵的审美形成得很晚,那时候还不懂美丑,成日跟在白小婷屁股后面打转。
白小婷早熟地厉害,上小学四年级就开始早恋,说起帅哥头头是道。往往那个时候,白小婷对帅哥美女的品鉴,对陈纵来说就是真理。初中二年级有个很帅的男孩子,叫丁成杰,又帅又会打篮球,还会纠集外头的混混一起打架,打架比打篮球还帅。白小婷暗恋了他好久,导致陈纵被洗脑审美,也暗恋了丁成杰好长一阵。
直到子夜出现,白小婷一见到他,立刻移情别恋。
陈纵审美慢半拍,仍旧沉浸在白小婷早已抛弃的老一套帅哥标准里,暗暗地爱慕着一个黄毛混混,看着成日在她眼皮子底下晃悠的陈子夜,左右看不出个稀奇。
但到底架不住白小婷成日念叨。陈纵虽不愿意,却也渐渐打量起子夜来,带着点嫌弃。
暑假结束,邱娥华并没有和子夜回去港市,而是给他办了新身份证,准备入学陈纵将要去上的同一所初中,决定长期住下来。